[杜甫传翻译]杜甫传读书笔记整理 杜甫传摘抄

时间:2019-09-11 来源:财经推荐 点击:

商机推荐 > 最新创业商机 > :杜甫传读书笔记整理 杜甫传摘抄是由本站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杜甫传读书笔记整理 杜甫传摘抄的正文: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杜甫传读书笔记整理 杜甫传摘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传读书笔记整理 杜甫传摘抄

  读完这本杜甫传才知道杜甫和我通过以前学习了解的他并不完全相同,在我的认识里,杜甫似乎没有年轻过,永远都是四五十岁甚至更大,为生活发愁,为国家命运发愁,为百姓发愁。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他也是年轻过的,也曾满怀壮志,意气风发。但仕途的的不得志,生活的艰难,国家的动荡使他的诗歌内容风格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为了那个我的认识中没有年轻过的诗人。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杜甫《赠李白》中的诗句,此时的他和李白同样有着豪放、热烈、向上的精神。

  杜甫始终希望能够出世做官,在长安时,他广泛结交名流,扩大自己的名声,奔走于权贵之门,还经常向达官显贵们投赠诗稿,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援引,

  为了获得一官半职他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去讨好奉承达官贵人,此时的他丝毫看不出有成为那个忧国忧民的诗圣的潜质,如果他得到了官职会怎么样呢,也许历史上会出现一位平庸的官员和诗人。如果他在向皇帝敬献三大赋后得皇帝赏识而平步青云,成为宠臣,住在华丽的庭院,衣食无忧,也许他的诗作就只有《天狗赋》《雕赋》这些阿谀奉承,粉饰太平的诗了吧!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也就不会出现了。那个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担忧的人就会消失,也许正是他的不得志,穷困潦倒成就了他。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他自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看到国家满目疮痍,百姓民不聊生,官吏凶残可憎,他的诗歌内容产生巨大变化。他同人民一起感受着失去国土家园的痛苦。他积极号召人们奋力进行征战,以保卫国家民族的安全。他写诗悼念为国捐躯的士兵。他同情人民,大力揭露滨役给社会造成的黑暗景象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

  在写三吏这组诗,杜甫的心情十分复杂。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他坚决拥护。百姓为支持这场战争作出了惨重牺牲,他又极为同情。正是因为杜甫是一个爱国又忧民的诗人他才会有矛盾复杂的心情。

  接近晚年的杜甫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 “塌然摧肺肝”。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总是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到百姓之中。

  从这本杜甫传中可以看出杜甫为国家忧愁,为人民忧愁,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他一开始考虑的是自己的仕途,甚至不惜为此阿谀奉承,但即便如此他依旧没能如自己所愿的成为一名官员。可也是因为这样他才有更多的机会和百姓接触,了解老百姓的疾苦,从而写下那些忧国忧民的诗篇。可以说杜甫是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在苦难中他的善良、忠诚、关怀天下的心态被激发出来,他的眼界开阔起来,不再是只盯着自己的仕途,他渴望国家统一,他同情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他痛恨不管百姓死活的统治者,他用诗歌来记录当时的实情,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认为不能说是苦难成就了杜甫,而是他在苦难中成长起来。因为只有内心善良的人在看到国家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时才会去关心,去为他们呐喊,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当看到人民生活凄惨时只会保持冷漠,更何况杜甫当时自己的生活也很艰难。

  杜甫在自身状况十分糟糕时依旧不忘国家人民,是因为他将关怀国家人民作为自己的责任,他认为那是他理应做的事,早期他希望做官是为了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后来他的诗是另一种方式的心系天下。不论成功与失败,始终抱着早年立下的志向,用生命去做最值得的事,我想这就是杜甫的诗能流芳百世的原因。

  读杜甫传有感

  七月份,我花了几天的时间,看完了《杜甫传》。以前读的人物传记,都是枯味乏躁的。而这次的《杜甫传》,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它让我看见了一位诗人变成诗圣的一生经历。

  议 《杜甫传》这部传记,主要把我国八世纪一个伟大的诗圣----杜甫的一生介绍给读者。让我们和杜甫接近,让我们认识到在那个时代杜甫是怎样生活、怎样拼搏、怎样进取、怎样创作的,更让我们认识到杜甫诗中所写的安史之乱。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228—284)的第十三代孙。杜家从杜预开始,就是“奉儒守宫,未坠素业”。从这句话便可以看出,杜甫是出生于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这个家族,除了“奉儒守宫”外,杜审言还添了一个新的传统:诗。这也为后来杜甫的发展,奠定了很大的基础,就连杜甫自己也以“吾祖诗冠古”而自傲。壮年时,杜甫因受祖上影响,成为了一个小诗人。

  杜甫三十五岁时到了长安,他主要是希望可以继承祖业,得到一个官职。可现实却只能让他伤心,他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力遇到了打击,同时他私人的经济情形也起了很大的变化。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计,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当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杜甫四十岁以后,不但穷,身体也渐渐衰弱了。这时,杜甫的心境是凄凉的,又恰逢一位满头白发却又要奔赴战场的老人,杜甫终于遏制不住心头的痛苦了,写出了他第一首为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中年时,杜甫因受社会影响,成为了一个大诗人。

  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到763年,史朝义吊死在温泉栅的林中,安史之乱整整延续了七年零三个月。杜甫在756年,从奉先带领一家人到白水,寄住在他的舅父的髙斋中。虽然他眼前还是山清水秀,可他总觉得林中有影影约约的刀剑声。最终,胡人还是来到了长安城,这使长安的人民多么痛苦!这时,杜甫和家人还在投奔灵武的路上,不幸遇到了胡兵,被俘。杜甫亲眼看见了长安人民受苦的景象,写出了两首名诗:《悲陈陶》和《悲青坂》。757年,杜甫逃出了长安。同年,唐军收复了长安。这次的灾难,给杜甫带来了许多感悟,也写出了许多诗,其中的一座高峰就是:“三吏”和“三别”。760年,他来到了成都,修建了自己的草堂。灾难后,杜甫因受侵略影响,走上了成为诗圣的路。

  760年下旬,杜甫又开始了流亡。这次的流亡诗,感动了许多流亡者的心,也使杜甫的诗开拓了一个新领域,更让杜甫离诗圣近了一步。流亡过后,杜甫又开始了他的幕府生活......770年冬,杜甫最终不幸的在湘江的小舟上去世了。他去世前,写得最后一首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就描写了他的悲惨心境。磨难后,杜甫虽只有一个悲剧的结局,但他还是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诗,还是成为了诗圣。

  联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的一生,坎坷的一生。但杜甫却始终未曾放弃自己的梦想,即使在晚年,也还能写出“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这样抒发自己理想的句子。可现在,有些人却因为受了一次挫,而就此抑郁不振,而不去想办法。就拿我自己说吧,有时候,我在写作业,遇到了一个不会的题目,或是题目很长,我就有了胆怯心理,不敢再看下去,即使看下去了,也没有一点思绪,到最后,就放弃了一个思考的机会。我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可始终改不过来。读完了杜甫,我更加明白了坏处,改变的决心更强了。

  我的外公,是家里的“维修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无论什么东西坏了,外公总能把它修好。记得有一次,家里的电视机坏了,这可怎么修呢?妈妈扫兴地说:“看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坏了。扔了吧,重新买一个吧!”外公听到了,有点不高兴地说:“扔什么扔,修修还好用的,重买不要钱呀!”“电视机,你怎么修呀!”妈妈奇怪地问。“这你就不要管了。”外公拿出了他的老花镜和一套维修工具,拆开了电视机,拿着螺丝刀点点这根线,敲敲那根线,一副无从下手的样子,是不会吗?这时,我嘲笑地对外公说:“哼哼,不会了吧,外公,不是说会修好的吗,牛皮吹破了吧!”“你小屁孩懂什么,修什么东西之前,都要仔细查一查,想一想,想好了,不就会了吗?谁天生就会呀?”唉,外公又跟我讲大道理了,哼,肯定是修不好。只见外公另一只手拿了一把老虎钳,好像准备动手了,但又立马收了回来。外公时而从眼镜上方偷偷地看我一眼;时而挠挠头发;时而咂咂嘴巴;时而摇摇头......一副冥思苦想的样子。突然,外公发现了原因,立即修了起来,不一会,外公站了起来,伸了个懒腰,同样用嘲笑的口气对我说:“试试吧,肯定好了!”嗯?这么快,让我来检查检查。我打开了电视,竟然真的好了,不可思议。到了吃晚饭的时候了,外公站在大家面前,得意洋洋地叙述着他修电视机的过程。外公修东西原来也是从不会到会的呀!这修东西也让我也明白了许多,不要轻言放弃。

  结 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从诗人到诗圣,杜甫用诗带给了我们多少历史的史料;从诗人到诗圣,杜甫用事带给了我们多少生命的追求;从诗人到诗圣,杜甫用人给我们带来了多少人生的道理......从诗人到诗圣,亦是从弱小到强大。读完《杜甫传》,我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微凉的这一天,我的心中涌出了一股暖流......

[杜甫传翻译]杜甫传读书笔记整理 杜甫传摘抄

https://m.yinlingw.com/content/31959.html

推荐访问: 杜甫传冯至 杜甫传读后感

扩展阅读文章

财经推荐热门文章

财经推荐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返回顶部

引领财经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