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健康教育宣传体系推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实证研究

时间:2020-03-26 来源:财经要闻 点击: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给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带来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为切实做好保持高校稳定工作,必须大力加强对保卫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努力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引领财经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构建健康教育宣传体系推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实证研究,供大家参考选择。

  构建健康教育宣传体系推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实证研究

  摘要: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沿阵地,也是西方敌对势力一直试图攻破的领域,一旦发生危害国家安全的事件,影响重大。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教育目标、内容体系、保障机制、教学体系、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构建。

  Universities are the frontier of ideological work and the maintenance of national security. They are also the areas that the hostile forces in the West have been trying to break through. Guided by Xi Jinping’s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the overall concept of national security, this paper studies and constructs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content system, guarantee mechanism, teaching system,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 引言

  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改革发展才能不断前进,人民生活才能持久幸福。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 [1] 。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比较单纯,加之网络科技的发展,往往成为了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目标。近年来,大学生涉足国家安全相关的违法案例不胜枚举。因此,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已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工程,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2. 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设立和实施,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新时代的要求有所差距。

  2.1. 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目前,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很多还处于宣传和相关国家安全法律法规介绍阶段,远未达到有目标、有计划、有规范内容、有专业师资队伍的体系化教育的层次。有的学校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肯定;有的学校把国家安全教育等同于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的学校把国家安全教育混同于安全知识宣传与技能培训之中;有的学校甚至把整个国家安全教育依赖于师资力量有限的保卫部门的安全教育中 [2] 。这种状况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与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的方针和要求是极不符合的,其根本无法保证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2. 大学生自身缺乏国家安全意识和责任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往往对国家安全存在着一些较为模糊的认识。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安全仍停留在战争、军事、国防、领土、情报、间谍等这样一些传统的、局部的认识上,不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和“非传统安全”的内容,缺少对国家安全全方位的认识与理解。有些大学生在得到国外某些机构和公司资助自己出国进修或推荐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做学术研究时,只看到友谊的一面而忽视国家安全,把一些认为无关紧要的资料或文件随便对外泄露。有些留学归国学生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回国后不惜余力腐蚀、拉拢在国家军事、科技、经济等重要岗位的老乡或同学,为境外机构收集情报资料,使国家在相关领域遭受重大损失 [3] 。这种现状与大学生所承担的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历史使命极不相符,严重缺乏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意识。

  2.3. 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当前,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从内容上看,还没有正式列入高等教育教学大纲之中,尚没有统一和规范的教学内容,仅是在学生安全教育、思政课、国防教育等课程中有所涉及,一带而过;从教材上看,全国或地方性的教材,包括多媒体资料极其缺乏;从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上看,缺少德才兼备的国家安全教育学科带头人,没有“领头雁”的引导使得课程建设起步困难,发展后劲不足,客观上限制了课程的发展;从教学方式上看,总体上还是偏重于传统的呆板说教和枯燥的思想宣传,教育形式和手段比较单一;从考核上看,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尚未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察范围之中。此类状况与新时代的要求和面向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极不匹配,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 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不仅设立了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而且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并又推出《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和系列国家安全法律法规,而且特别强调要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力推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培训体系。教育部也于2018年4月9日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教思政〔2018〕1号),该文件明确,教育部将牵头制定《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学校根据《指导纲要》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并做好教学安排。因此,新时代如何系统构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化落实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切实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

  3.1. 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设计

  教育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要求。因此,如何制定合理、完善的国家安全教育目标是极其重要的。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目标的设定应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等方向性教育,使大学生在成长中逐渐具备国家安全意识;二是通过国情教育等认知性教育,使大学生获得与国家安全相关的知识和基本经验;三是通过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教育等规范性教育,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四是通过危机应对教育等实践性教育,使大学生在面对各种正在或可能给国家重大利益造成影响的威胁时,具有维护国家重大利益的行为能力。

  3.2. 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内容的构建完善和专门教材的编制是对其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基础,是能否实现国家安全教育目标的前提。当前,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多数人对国家安全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国家主权、领土边界、民族独立等传统领域,教学中也多是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简单介绍。因此,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国家安全教育概述(含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介绍)、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文化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科技安全、核安全、极地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生物安全等16项内容,每项内容可设2学时系统讲解,共计32学时。教材编制也应该涵盖这16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较为全面的国家安全知识,进而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能力。

  3.3. 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保障机制

  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保障机制包括健全的领导组织机构、优秀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育资源、充足的经费投入、完善的督导制度等。在健全领导组织机构方面,应侧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应以学校国家安全小组或设立专门的国家安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来统筹和推进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应设立专门的国家安全教育教研室,负责落实课程的具体教学和考核等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注重国家安全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工作,重点培育和选拔一批国家安全教育教学名师,打造一支以专业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国家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在教育资源丰富方面,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国家安全教育案例库和开发在线课程。在经费投入方面,高校应给予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各种经费渠道,划拨充足的经费,来支持和保障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督导制度完善方面,应将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和学校相关部门对国家安全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度督导计划,并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并将督导评价结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指标体系 [4] 。只有确保这些保障机制落实到位,相关教学和实践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才能保障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地生根,国家安全教育入脑入心。

  3.4. 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学体系

  针对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新形势、新特点,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应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切实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手段,结合大学生安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与政策”等课程内容强化国家安全教育。依托学生安全自治队伍(如学生安全委员会、班级安全委员、“平安校园”志愿服务队等)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大赛、校园安全设计大赛、社会实践、文艺表演等形式多样的国家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同时,充分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颁布实施和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系列特色专题教育活动。唯有构建这样一套以课堂教学为主、“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手段为辅、相关宣传教育活动为补充的国家安全教育教学体系,并落实到位,才能避免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确保其取得实效。

  3.5. 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考核评价

  建立健全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要检验教育目标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是否适用,保障机制是否完善,教学效果是否突出;是调动学生、教师双方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教师教学激情的有效手段。因此,高校对内设机构和二级单位进行工作考核、奖励时,应充分考虑其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成绩;同时应把教师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表现纳入绩效考核,作为职称晋升和评优的重要参考;把学生参与国家安全教育活动及相关课程学习情况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作为评优等重要参考。

  总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不是一事一时的突击性活动,也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情况通报,而是一种政治性、战略性和现实性很强的教育工程。只有围绕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究竟“教什么、谁来教、如何教、怎么评”等主线系统构建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并严格落实落地,才能真正提升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系统性,才能有效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才能切实达到“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法定要求。

  构建健康教育宣传体系推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实证研究

  摘 要:国家新一轮课程教育制度的改革,我国教学环境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正常开展是高校教育工作正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本文以战略视角对高校未来教育工作的落实进行理性分析,并对我国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症结进行剖析,就如何利用创新创业教育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作出研究。

  关键词: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6-0040-01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国家相关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提升国家自主研发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实验国家而努力,是我国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根据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任务,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发展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全新方位,这种教育模式下有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教育兴国树立强而有力的旗帜。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是为国家积极培养符合战略方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高校作为中国培养创新人才的主力军,将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以切实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正常构建。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时面临问题分析

  1.1 学科定位模糊,教育深度停留在浅层

  目前,绝大多数大学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都呈现一种边缘化现象,由于学校工作者教育理念的缺失与不合理,教育工作重点并不在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数高校不把创新和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而只是片面的将创新创业教育归类到经济管理学科之中,没有对所有专业学生进行推广与教育,课程设置偏差,学科定位模糊不清。

  有一定深度的创业项目服务应贯穿于从创业项目开发、创业项目示范到创业项目指导和实施的整个过程。而基础广泛的创业项目服务应包括企业项目的科学管理和创业项目产品的市场传播等其他内容。根据这些标准来反思当前的工作,中国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仍然不足,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正是教育支持覆盖面较小,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极具功利主义,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局限在临近毕业时期的速成教育,这对学生找准人生定位、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有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具备针对性,笼统的进行规划实施,不能有效发挥每一名学生的自我价值。除此以外,学校忽视对学生创新项目的孵化实施提供相关方面的教学支持,仅仅为项目提供展示的平台,学生后期持续开发的资源不足,创业举步维艰。

  1.2 专业师资匮乏,创新创业人才严重稀缺

  在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是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高校毕业生远未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空有理论知识却缺乏创新实践能力,长期以往导致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资源严重匮乏。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应该选拔大批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与能力,巩固高校教育的人文基础。教师是对高校的办学理念进行践行的重要力量,教师队伍是否具备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能力也反映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与否。遗憾的是,目前缺乏具备创新创业培育技能的教师已成为大部分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为社会经济建设积极服务并提供优秀人才的瓶颈之一。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路径策略

  2.1 积极提升创新创业先进教育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未来前进的动力,是一个国家能否长远发展的有力支柱。为改变传统陈旧的教育理念,培养全新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深刻认识到创新教育的正面影响,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引导学生观念上的改进。各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重新认知,并且在此過程中注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价值,发现自身的优势条件,再结合学生的客观环境条件,帮助学生强化创新创业课程的价值观念并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有效发挥学生的自我价值。

  2.2 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有效进行教育的有力载体,奥地利哲学家玻尔兹曼认为“理论是思考的根本,也就是说,是实践的精髓”,只将创新创业教育流于理论是不完整的,只有整合实践,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价值与功能。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能创造学生之间浓郁的创新氛围,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除此以外创新创业活动的另一种实践形式是建立校内创新型实验室,不同于传统型高校实验室,传统实验室以课程设置为依托,而创新型实验室则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高校为学生提供充足资源与设备,满足学生不仅学术还有创新方面的需求,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也更好的完善了高校的创新创业体系链。

  2.3 有效构建合理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为对学生创业能力进行全方位科学合理的评价,高校强化建立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多元评价体系。标准上围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价值以及所作出的社会价值进行判断,同时注重评价指标的规范统一与完整。除此以外,还要设立一定的鼓励机制,例如部分学校设置创新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完成创新项目,在此过程中不仅能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还能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动力。

  3 结语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在发展阶段,高校要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还需不断深入发展,积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职业观,为学生创造创新创业氛围并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在这个“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中为国家培养未来综合性人才。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有效保障机制,才是在高校构建起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7,15(27):89-90.

  [2] 邵焕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知识文库,2016(12):67-67.

  构建健康教育宣传体系推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实证研究

  摘要:高校的和谐发展与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教育界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工作标准体系,因此,探索并构建一套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体系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依托,也是新时期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高校;安全稳定;标准化

  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这些都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建立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标准体系是落实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1]的必然要求,对有力地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教育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体系,各高校现有的安全稳定标准体系又存在分散性、片面性的问题,因此,探索并构建一套高校安全稳定标准体系是当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新时期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建设的目的

  1.解决泛化与弱化问题。目前,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高校自身内部的因素,这是给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不稳定隐患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来自高校外部的社会环境当中的不安全因素,这种因素构成了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诱因。所以,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所要考虑的潜在不安定因素范围很广,面临很多不可预知,难以把握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极易走上极端,造成“草木皆兵”[2],处处小心谨慎,甚至阻碍学校的正常工作的有序开展;反过来,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极易造成马虎大意,对安全稳定工作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掉以轻心,不能及时予以预防处理,造成突发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

  2.解决主因与诱因问题。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也会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是目前,高校在对影响安全稳定工作的主因与诱因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上还不够成熟。有的高校只重视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构成危害的内部因素进行预防,而忽视对外部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导致突发事件的发案率上升。更为重要的是,很多高校忽视了主因与诱因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转化的控制预防,没有及时切断产生不确定因素的途径,导致情况更加复杂,不可控制性增加。

  3.克服就事论事问题。当前,许多高校在安全稳定工作中,由于相关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直接从事维稳工作的人员总体业务素质不高,还存在就事论事,只关注事件本身和对自己单位的利益的狭隘观念,仅利用自身已有的办法去处理问题。究其原因,是维稳工作者对安全稳定事件本身的社会性和衍生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4.克服标准分散的问题。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多次召开会议部署进一步加强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教育部、相关高校及专门研究机构围绕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开展了内容丰富、层次多样、针对性强的研究性工作。随着研究成果的相继推出,各高校对安全稳定工作有了更加清晰和系统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视程度,并逐步将相应的理论成果应用到实践当中。有的高校借鉴相关成果,加强了保卫处的安全防卫功能,成立了职能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应对突发事件更为有效的安全管理处或安全稳定处;有的高校除了设置正式的安全稳定工作机构外,还充分发动师生员工的力量,成立了校园安全综合巡导小组,加强日常安全巡查督导;有的高校特别增设了网络安全管理机构[3],将网络舆论作为安全稳定工作新的重要信息来源,以便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二、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体系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工程,在确定安全稳定体系内容的时候,应遵循取得最佳效果的标准来构建。也就是说,高校安全稳定标准体系的内容应在具有实际价值效益的项目中选定,并且要在能够获取标准化效益项目之中,按照所取得效益的大小排序。而标准化效益应从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全局利益出发,力求最佳效益,而不是某一项目局部的、片面的标准化效益[4]。

  2.相对统一原则。目前,各高校现有的安全稳定标准体系存在分散性、片面性的问题。因此,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应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准则做出统一的规定,以实现标准化的目的。统一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要有一定的量值,量值要有一定的上限和合理有度的下限,以便于提高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3.预防为主原则。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应以预防为主,对异常事件的细微信息应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做出处置,提高广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将高校安全稳定方面的事件发生概率减小到最低限度。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不应仅仅注重现实存在的危险因素,还要注重潜在的危险问题 [5],因此,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的隐性问题应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协商一致原则。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体系应由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共同协商探讨,在取得一致共识的基础上构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体系只有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认同,取得各高校的认可,才能增强其权威性和执行性。这样既可以保证标准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又可以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5.动态求优原则。由于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很多,因此,安全稳定工作标准体系的制定应根据时间和环境条件来确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社会环境和人类思想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并在各个特殊时期制定相应的标准。因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及其内容的选定、标准的高低等,都需要根据时间和环境,对实际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对标准体系进行动态调整,使其保持最佳状态。

  三、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当前,社会问题和高校内部问题相互交织,治安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互影响,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互相渗透,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之相关的问题接踵而至,给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在错综复杂的挑战和应对工作面前,如何让工作更加规范、有效开展,如何把安全稳定事件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对于高校科学处置各类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发事件,维护高校与社会的安全稳定,推动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一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厘清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的内涵和外延。确定出一个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概念,对安全稳定工作的内涵进行标准定位,对其外延进行统筹分析,对于推动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的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准确地提出了标准化的表现形态,有利于找准标准化丰富而科学的表现形态,从而实现理论上的丰富和提升。三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能够填补高校安稳工作标准化研究方面的不足。

  2.实践意义。一是通过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及其有关成果的应用,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国务院、中宣部、教育部等先后多次针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下发重要文件,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尤其重视。但在文件下发过程中,仍然伴随的是高校各种安全稳定事件的发生,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有的高校没有按照标准和要求,严格认真落实安全稳定工作相关规定,制定相关制度,推动工作的标准化开展,因此导致事件发生。二是通过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及其有关成果的应用,有利于提高高校安稳工作标准化建设质量。标准化建设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但其前提在于首先要确定好标准,继而开展标准的建设过程。三是通过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及有关成果的应用,有利于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科学发展。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很多,不可能保证不出任何问题,关键是要探索建立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坚持抓早抓小、工作在前、预防为主,变被动为主动,做到少出问题,不出大问题。四是通过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及有关成果的应用,有利于推动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建设,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对高校来说,改革是动力,发展是根本,稳定是前提,和谐是基础。

  总结

  高校是社会的“晴雨表”,高校的稳定和谐直接影响到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构建针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标准,能够进一步有效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对于推动平安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家峰.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北京教育,2010,(3).

  [2]唐俊生.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基础性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5).

  [3]黄明蕾.做好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方法初探[J].科技教育,2009,(24).

  [4]袁红林,马振琪.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J].党史博览,2006,(10).

  [5]李妩祎,谢莉娜.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构建健康教育宣传体系推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实证研究

https://m.yinlingw.com/caijing/45969.html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财经要闻热门文章

财经要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返回顶部

引领财经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