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传统文化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时间:2021-05-19 来源:市场传闻 点击:
  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引领财经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儒家传统文化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供大家参考选择。

  儒家传统文化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选自儒家经典的专门章节和精采文章选段,语言优美,字句凝练,立意深刻,对中学生思想品格的塑造、行为价值的判断、伦理道德的形成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儒家思想把个人的成长同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以天下为己任”(《南史・孔休源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爱国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腾文公下》)的英雄气概等,都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绝好教材。这些教材有助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努力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者,爱人”,就是将别人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有了这一前提,才能超越利己的天性,关爱、同情、尊重他人。这种良好的品格正是我们的教育所追求的:使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关心他人,为社会履行责任。
  三、培养学生的刻苦学习精神
  孔子说“学而不厌”,强调学无止境。他告诫学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数十年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并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这些语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了解古人做学问的精神,使学生能有所感悟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刻苦学习,努力追求。
  四、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孔子在学习方法上提出学思并重的原则,强调在学的基础上发挥思维的作用,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意思就是说,只注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只注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疑惑而更加危险。这一学思并重的原则使学生认识到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思考的重要性,使他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敢于创新,敢于质疑。
  五、学以致用
  孔子认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读了诗文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不能完成;派他出使四方各国,也不能独立应对;即使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隐含的意思就是,教给你诗文三百篇,目的就是要让你有能力去完成政治任务,有能力去出使应对四方。由此可见,他认为学习要学以致用,教育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现代教学中,课堂外的航模、电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兴趣小组活动,暑期的社会实践考察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儒家思想的精华是我们中学教育的宝贵指导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

  儒家传统文化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儒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总的来说,其价值大于局限。
  从个人角度来说,儒学文化的价值体现在 “仁义”为个人树立了端正的三观。正如老师所讲:仁包括积极意义的忠与消极意义上的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并成为三观端正者的追求与底线。假如没有儒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会有更加优秀的文化作为主流,以至于能够帮助个人树立更加完美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更趋近于圣人的高尚品格,我们不得而知!
  从家庭与国家角度来讲,儒学文化的价值体现在 “礼乐”为集体稳定存在制定了典章制度,良风美俗与道德规范。儒学“生逢乱世”,并能够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时代扎根,成长,壮大。后又被西汉统治者作为官学“独尊”。其对于家国稳定存在作用可见一斑。而且,儒学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谐,友好相处。因此,儒学文化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价值。
  结合自身经历来说:我曾以为儒学经典对自己毫无借鉴之处。但随着阅历的增长,现在站在大学高岗上的我,重新认识到儒学的价值。“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自己作为一名有志大学生的发展目标。我惊叹于两千年前的价值观于今天来讲依然适用!也悲叹于有多少人未曾真正认识到儒学文化的价值所在。
  当然,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没有局限性,儒家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自然有着其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如礼乐制度中的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三从四德。造成了两千多年来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总而言之,我认为经过历史的淘洗,儒学文化中最核心、经典的部分将被继承与发扬,其价值会不断提高,其局限则会不断缩~

  儒家传统文化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引言
  五常中的“智”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聪明、智慧和知识,而是“良知良能”。为什么这么说?这需要对“智”在哲学上的意蕴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智就是几希,是良心,是明德,是至善
  重视对人性之源的探讨是儒家哲学一个很大的特点。《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认为人性之源是外在的天地自然。所以,儒家理论的用功处即集中表现在如何使这一天(自然)赋予人的光明之德行呈现出来。这就是《大学》为什么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原因之所在。儒家在探讨人性之源的问题上,使用了不少不同的概念来表征同一个存在。具体地说,儒家是将天(自然)赋予的人之为人的属性名之为:几希,良心,道心,明德,至善,天命之性和智等。
  所以,“智”与几希、良心、道心、明德、至善、天命之性等概念一样是表征人之为人的根性的一个范畴,即充当着人的根本属性的“角色”。它们是指人天生的一种无善无恶的自然状态,是超越时空的性德。所以说这一性德的“智”又才被称为“良知良能”,其合称为“良心”;亦才被称为“明德”“至善”。唯其如此,它们亦才有资格充当了判断一切时空内所产生的是非、善恶、美丑、好坏、对错的“裁判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有了孟子的那句话:“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在明确了“智”的性质及其功能的基础之上,我们就可能清楚地来对它进行定性了。“智”是其他四常的基础性和本根性的存在。换句话说,只有有了“智”(“良心”),才能具体呈现为其他诸德。良心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仁义礼信也。仁义礼智信都是“先天”的存在。当然在孟子那里只说了前四个。他说:“仁义礼智之心,非由外铄我也。”但这里起统摄作用的应是“智”。
  尽管在儒家那里,有谓“仁”是全体,谓“信”是实,但这并不能改变“智”的最后根源的性质。当然你可以说,没有仁爱的义不是真义,没有仁爱的礼不是真礼,没有仁爱的信不是真信。同样你也可以说,不诚信的仁不是真爱,不诚信的义不是真义,不诚信的礼不是真敬,但所有这些,只是表明“仁之全体”与“信者,实也”的意义,但如果说哪一个能起到最终判断“真假”的,即“是非”的作用的话,那当推“智”矣。所以朱熹既说:“智则仁之分别也”,又说:“智则是个分别是非底道理。”所以我在这里特别提醒和强调的是,不能仅仅将“智”视为是对“仁”与“非仁”的分别和判断,而且要将“智”视为是对其他几德的分别和判断。
  具体说来,是对“义”与“非义”、“礼”与“非礼”、“信”与“非信”的总分别和判断。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智”是总根源,是总方向。它保证着“仁义礼信”四德能按“正确方向”呈现和彰显。通俗地说,有了“智”,其他诸德就不会偏离方向矣。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古代和现代学者对五常的定位中得到有力的证明。汉儒有以五方来合配五常的理论。具体说来,他们是以“东、南、西、北”四方来分别合配“仁、义、礼、信”四德,以“智”居中央。
  由此可见,他们是在强调,“智”是中心,“智”是使仁义礼信四德成为人之道德的基础和能力。现代著名学者熊十力也曾明确指出:
  “智与知识有分,此一主张在中国古学中确是中心问题所在之处,每一宗派的哲学,其各方面的思想与理论都要通过这个中心问题而出发,仍须还到这个中心来。”
  从上述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智”在五常中,甚而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意义。
  综上所述,“智”在“五常”中的地位和性质是极其特殊的,它既扮演了人性总根源的角色,又承担了总裁判的角色。由它判定的仁、义、礼、信,才能够被称着真仁、真义、真礼、真信。
  反之,经它判定后可以分清那些虚假的仁、义、礼、信,即假仁假义,虚礼虚信,而这些又可统称为“伪善”。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某人伪善,实际上是指此人在仁、义、礼、信等德行上都是虚假的。而之所以能够发现它是伪善,正是“智”在发挥着直接作用呢!
  智与善不具备特定的道德属性
  从这里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智与善这两个概念都不能单独成为道德的德目。也就是说,它们本身并不具备特定的道德属性。它们的功能和作用乃是在具显道德和判断是否道德上。具体地说,什么叫智的行为,那就是符合仁、义、礼、信诸德的行为。同理,什么叫善的行为,那就是符合仁、义、礼、信诸德的行为。反之,不智不善的行为,那就是不符合仁、义、礼、信诸德的行为。总之,符合“智”“至善”所规定和判定的“是善美”,那才能被确定为“是善美”;符合“智”“至善”所规定和判定的“非恶丑”,那才能被确定为“非恶丑”。具体地说,只有当你做到了仁之爱人、义之利人、礼之敬人、信之诚人的时候,那就称为“是善美”;而你如果恨人、害人、慢人、骗人的话,那就称为“非恶丑”。
  虽然“智”不能单独成为一种道德行为,但是它却承担了其他四德实行的基础性重任。所以孟子才给“智”作出如下的定性和定位。孟子说: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智斯二者弗去是也”(《离娄下》)。
  意思是说,智的本质正是在于能保证仁义二德的不离不去,也就是真正实行仁义二德者也。非但如此,在儒家看来,智的本质乃是在于能保证所有道德的不离不去,也就是真正实行所有道德者也。如果要对五常中的“智”给出一个本质属性的话,那么,我认为最恰当的就是“善”,更确切地说就是“至善”。
  结语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在我们超越了对“智”作聪明、智慧和知识的理解以后,我们当然地应该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更加注重对这些能保证优秀文化真正落实的人性之根的呈明上。
  我们不仅要具体弘扬诸如仁爱、正义、礼敬、诚信、忠孝、廉耻等中华传统美德,而且更要喊出和提倡“明明德”“止于至善”“立乎大者”“求其放心”等口号及其精神。须知,“人心向善”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信仰所在呢!这也正是我们“说智”最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之所在啊!

儒家传统文化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https://m.yinlingw.com/gupiao/109935.html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市场传闻热门文章

市场传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返回顶部

引领财经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